浏览:951 , 时间:2019-11-24
日前,南京市民刘先生在扫描摩拜单车二维码时,出现了本不该出现的转账提示,于是向警方报案。当地有些市民也发现,扫描摩拜单车上的二维码后,如果不注意很可能钱就被转走了。
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,我们日常使用的二维码也会成为诈骗的工具,实在令人意外和震惊。这种现象的出现,不仅暴露出相关监管存在缺失,也提醒我们在使用二维码时要树立安全意识。
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,二维码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交媒体、移动支付、产品促销、应用程序下载等方面。经调查发现,由于制码技术几乎零门槛,不法分子将病毒、木马程序、扣费软件等植入二维码,消费者扫码被盗刷现象时有发生。
互联网时代,一定程度上也是二维码时代。二维码的无处不在,尤其是制码技术几乎零门槛,非常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,造成了公众对二维码真假难辨,不是诱导人上当受骗,就是无形中套人钱财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害人码”。良莠不齐、真假难免的二维码,同时也践踏着社会诚信,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,可谓罪孽深重。
吃一堑长一智,二维码害人主要通过以下渠道。一是靠扫码套取钱财,犯罪嫌疑人更换商家收款二维码,借助木马病毒,进行网络盗刷;二是直接诱导用户扫描带有木马病毒的二维码,窃取各种信息;三是通过拍照、截图、远程控制等方式获取用户付款二维码,盗刷用户银行卡等等。主要目的,就是为了窃取钱财和个人私密信息行不法之事。
二维码乱象之因,主要是基于我国广泛使用的二维码,源于日本的快速响应码(QR码),因QR码没有在国内申请专利,采取了免费开放的市场策略。也就意味着,其生成简单,输入文字、图片、邮箱、网址后,瞬间就转换成了二维码;并且生成的二维码无法溯源,也没有相关的管理机构提供认证,这也就给诈骗破案带来难度。
二维码作为科技的产品,不能沦为害人的工具,这就需要给二维码制作一套“防伪码”,以规避其给人们带来的伤害。其一,上好相关法律法规和具体举措“防伪码”,明确监管平台对二维码进行检测,过滤不良信息;建立二维码中心数据库,对面世的二维码进行备案登记,力争实现生成流通环节的有效追溯。
其二,企业也要上好二维码“防伪码”。使用企业应该加强相关的防护,告知公众辨别官方“真二维码”的方式;并根据出现的新情况不断改进防伪技术,抬高技术“门槛”,增加造假难度和造假成本。虽说二维码本身毫无防伪作用,只是记录信息的一个符号,但是作为商家通常使用的一个“工具”,也应该确保其安全,这也是对消费者的负责。
其三,每个人应佩戴二维码“防伪码”。主要是增强风险意识,尤其是对“扫码狂人”而言,一方面应主动学习了解二维码编码原理及其发布机制;另一方面,也不要随意随地见码就扫,否则,痛快一时,那些来历不明的二维码的背后就有可能是陷阱,等着人往里跳。一些可怕的后果,不得不防。
诺真防伪提醒大家,二维码乱象并非无药可治,对其的态度,不妨就既来之,则安然处之。二维码背后“坑”再多,只要人人心里有一张“防伪码”,就不会掉进去。
Copyright © 2012 网址:www.nz-12315.com 版权所有 江苏诺真防伪科技有限公司 - 防伪标签,防伪印刷,二维码防伪标签 苏ICP备13021298号-4